当前站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同样在职场,为什么别人可以成为行业精英?

发表日期:2020-08-06 14:02:57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一天工作下来,别人问你干了什么,你想了半天却支支吾吾答不出来,属于内心有洪荒之力但却都付诸东流,心好累却无从说起。


    感觉就是在电脑前不断敲击键盘回复一封又一封的邮件,时不时有同事来问你这个那个的问题,你要负责解答,又因为某个紧急电话让你放下手头正在处理的文件投入到所谓更十万火急的事中。

 

    结束一天繁忙工作本已疲惫不堪,但仔细回想除了碎片化的零星记忆,竟也理不出个头绪来。你会发现在你看似一天忙碌的过程中你的节奏很容易被打断,大脑总是处于橡皮筋被动松紧状态,这个时候可能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2-200P614105L02.png

 

    现代社会我们的时间都由碎片化拼凑而成,从前车马很慢,现在四通八达,我们以为只要越忙就越好,我们把忙=成就,这只会让你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


    很多人认为工作嘛,只要我每天一刻不停忙碌着,就证明我是优秀的员工,但有的时候你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忙碌并没有产生多少实际的收益,反而陷入了一种我那么努力为何还是不行的自怨自怜。


有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想想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为什么要深度工作;第二个件事情你应该如何深度工作,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精英人才都会用的深度工作法,深度工作(Deep Work)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只有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的生活。

 

    无干扰这个先决条件就很难做到,当下谁不是电子设备的傀儡,手机不离手,每过几分钟看手机是不是有新进的微信没有回,强迫症似的时不时查看,感觉一个不留心手机自己会长翅膀飞似的。

 

    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做一件事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当你在工作的时候,也会时不时被新进来的邮件而打断当前正在处理的邮件,于是在不同邮件来回切换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你反而打乱了原本思考的进程,忘记了本来要回复的说辞。科技进步也使得我们对其依赖性越来越强,长久注意力被其打破,甚至当你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浑身不适,应该立刻拿起手机刷一会抖音来平衡一下。

 

    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因为深度工作会让你更成功。

    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后的经济复苏和职场焦虑,只有真正优秀的人才可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


    只有三类人可以获得特别的优势:

    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高级技术工人);

    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超级明星);

    以及拥有资本的(所有者)。


    现在看来,拥有资本的人也被疫情打击的够呛,很多投资者资产缩水或是投资惨败,当客观优势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可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成为另外两类的赢家呢?

    这两条的要点在于:

    迅速掌握复杂工作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两点,需要你不断学习,一旦跟不上脚步就会被淘汰,而学习的根基就是要深度工作。因为一旦你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情,务必需要高度的专注,不受到任何干扰。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 * 专注度(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如果说人话就是:你需要深度工作)

    这个公式是有一定的实践依据的,很神奇的是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通常比GPA等级低一档的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更短,因为他们十分理解这个公式背后的含义,所以他们会极度关注。


    但在快速流动的社会里,什么事情都讲究快,而深度工作则需要你从忙碌中抽离出来给自己空间和时间沉淀,这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说是有悖的。大部分人都在过着浮浅工作的方式,甚至心安理得的认为既然大家都这么做,我这么做一定也是对的。


     应该如何深度工作?

     准则1:工作要深入

     为了深入,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JK罗琳在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的时候,脱离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住进了苏格兰最奢华的酒店套房,在那里完成了作品,这就是付出了大的成本后,从内心来说更能坚持的动力,毕竟既然付出了那么多的金钱,总要有所产出才值得。


     那对于那些有强迫症的人来说,每天结束时给自己安排一个停工仪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一旦过了这个时间,你所做的工作都不会带来高价值产出,这也能帮助那些信奉加班为王的人可以清醒点,不要为自己的焦虑而编造理由。


    这需要你罗列一个清单,这个清单上是你需要做的任务列表,当你每天规定下班时间后,一旦到点就必须停下手头上的工作去检查清单,并结合后面几天日程表的安排,在确保当天没有任何需要紧急处理的邮件后,开始梳理第二天的工作,把所有未完成的事情转移到后面几天的计划中,这也叫“蔡加尼亚效应”。


     它让你明白,你制定一个列表的目的不是让你在一天之内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的,而是帮助你记忆所有的事情,做到不遗漏,并帮你在一天忙碌工作之余从负重中解脱出来,让你在工作时可以心无旁骛的努力工作,而一旦规定时间到了,你就应该下场拥抱你的业余生活了。

 

2-200P61412445W.png


     准则2:拥抱无聊

    这里的无聊不是让你无所事事沙发躺,而是让你有意识地去经历没有干扰侵袭的生活。比如你可以制定30分钟禁止使用网络的计划,并利用这30分钟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度。重新编排大脑让自己可以有“离线”状态是这个准则的核心。为了更好的训练自己,可以考虑有成果的冥想来提升注意力。


    它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你在走路、慢跑、淋浴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在此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但你要不断让它回到当前的问题上,这和一般的冥想不一样,一般的可能是让你盘腿打坐,闭上眼睛,放一首舒缓的曲子后就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尽量清空自己的大脑,但有成果的冥想关注的点在于事件本身,更好地帮你分担工作。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社交媒体了,遇到什么事大家都喜欢发个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平时最常做的也是去刷别人的朋友圈看看有什么新鲜事,但是这个行为本身都会降低你的注意力。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说你就要成为山顶洞人与社交媒体隔绝,而是要找出它们对你有用的地方。


    首先你要制定一个目标,其次是罗列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完成的步骤,而细化这些步骤的过程中你要问自己哪些是需要使用到社交媒体的,并且它可以为你达成目标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建议你可以保留。

2-200P614133H49.png

    比如说网络主播,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高频地与网友们交流从而提升与粉丝的黏性和信任,他们本身生存的方式就是社交媒体,让他们切断等于是断送了他们的职业;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刷多少时间抖音看多少时间微博并不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任何的附加值或者益处,反而会让老板发现你在偷懒,这样的得失经过权衡后会建议你把注意力投入到工作本身中。如果在你闲暇时间,可以用来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那么第二天你会感觉更轻松而不是被无聊折磨后的空洞。

 

    准则4:摒弃浮浅

    深度工作的反义词就是浮浅工作,顾名思义,浮浅就是浮在表面的,会受到干扰的事务。而我们要做的是要杜绝这类工作性质来霸占每天的时间,阻碍我们进步和超越自我的机会。这类事务往往容易复制而不自知,你看似很忙,但所有的忙碌都没有意义。


    这里提到了计划的重要性,并建议大家为每一天的时间做计划。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天工作开始前制定好计划,比如你写上午9点到11点是写通讯稿,于是这两个小时你就要全情投入到写作中去,但可能写稿过程比你计划的长,那么你原本安排的接下来的日程就要被重新安排了。


    这个时候你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刚开始你会很不习惯,因为你预估的时间和实际发生的时间会有出入而导致你反复修改自己的计划,但一旦时间长了之后你会更加了解自己所需的时间并能更好制定计划。你还可以预留一定的空闲时间,让你在意外发生之后还能保留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但这并不代表你要完全呆板和流程化地制定方案,你也要允许其他紧急事情发生的改变,因为制定计划的本身不是为了让你圈定自己的活动范围,而是让你更聪明地利用和把握时间。


    写电子邮件像打乒乓球一样来来回回,甚至会一度占用你很多时间。尤其是当你收到一些开放性问题的邮件时,你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话题的探讨。所以每次写电子邮件,也希望你可以“走心”。

   当你发出一封电子邮件邀约别人的时候,不要把问题变成开放性的问答,那样收到的人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不如把对方可以做出的回答进行圈定。当你相约对方喝杯咖啡的时候,不如把你空闲的时间和喝咖啡的用意都写清楚,让对方可以明确知道这杯咖啡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以及所需要花费的时长,使得彼此的来回邮件不用来回多次。你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击中要害。

 

    深度工作不是让你埋头无意义苦干,那样即使996也干不出个所以然来,深度工作应该是让你用最短时间集中最全精力打造最完美的结果,并让你看起来不那么用力却有最收获最强劲的效果。


    让我们与海外人才库共勉 !  (文章部分选自腾讯网)

                                                                                                                                         

(本文图片源自于网络)

我要加入海外人才库

收录申请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个人中心

收录申请